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

刮痧拔罐療法


   
刮痧拔罐治療肌肉疼痛


   刮痧,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,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,用器具(牛角、玉石、火罐)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之目的。明代郭志邃著有《痧脹玉衡》一書,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。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,他說“陽痧腹痛,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,蓋五臟之系,鹹在於背,刮之則邪氣隨降,病自松解”。

  現代科學證明,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,增加汗腺分泌,促進血液迴圈,對於高血壓、中暑、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。經常刮痧,可起到調整經氣,解除疲勞,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

    刮痧,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,摩擦患者某處皮膚,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刮痧,就是利用刮痧器具,刮試經絡穴位,通過良性刺激,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,使經絡穴位處充血,改善局部微循環,起到祛除邪氣,疏通經絡,舒筋理氣,驅風散寒,清熱除濕,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,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,從而達到扶正祛邪,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
  刮痧的來歷與道理:“刮痧”這個“痧”字也就是“痧症”。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,人們患病時,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、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,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。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,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,這也是“刮痧”療法的雛形。

 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。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《傷暑全書》中,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。他認為,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,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,阻塞氣血,使氣血流通不暢;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,就阻塞絡脈,使絡脈的氣血不通。這些毒邪越深,鬱積的越厲害,那麼它就越劇烈,象發急如燎原之勢,對於這種情況,就必須採取急救的措施,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。運用刮痧療法,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,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,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,痧毒(也就是病毒)隨即排出體外,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。

根據上海第二中醫院現代醫學臨床証實,刮痧療法(以膀胱經為主)能輔助以下身體健康狀況:

  •    可調節膽固醇濃度
  •    可提升巨噬細胞活性
  •    可加速乳酸代謝
  •    可平衡調節交感及副交感神經
  •    可促進淋巴循環




上圖男仕為糖尿病及痛風症患者,瘀痧為暗紅色,痧毒沉積已久。


  刮痧原理: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、遵循"急則治其標"的原則,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,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,從而起到醒神救厥、解毒祛邪、清熱解表、行氣止痛、健脾和胃的效用。

  工具、體位:刮痧板由水牛角或砭石製成,形狀為長方形,邊緣鈍圓。背部刮痧取俯臥位,肩部取正坐位。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。

  適應症:感冒、發燒、中暑、頭痛、腸胃病、落枕、肩周炎(配合清血療法效果更佳)、腰肌勞損、肌肉痙攣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強直性脊椎炎(配合清血療法效果更佳)等病症。

  刮痧禁忌證:
1.孕婦及癌症病者禁刮。
2.白血病,血小板少慎刮。
3.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、腎功能衰竭者,肝硬化腹水者禁刮。
4.下肢靜脈嚴重曲張者禁刮。

上圖女仕為高膽固醇及肩週炎病患者[第三次治療圖像]
  
刮痧手法詳述: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。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:刮痧板。

 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,其中最常用的手法:手拿刮板,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,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。刮拭方向從頸到背、腹、上肢再到下肢,從上向下刮拭,胸部從內向外刮拭。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-90度進行刮痧。刮痧板一定要消毒。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-5分鐘,最長不超20分鐘。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,不可強求出痧,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。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,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。出痧後一至二天,皮膚可能輕度疼痛、發癢,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。

 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,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。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,尤其是出血性疾病,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。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。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,採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,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,大概要二、三次左右。

 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,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,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,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、調整陰陽、舒筋通絡,排除毒素等作用,操作方便,療效顯著,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。

上圖女仕為慣性肩膊痛患者
  
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:刮痧療法和針灸、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,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,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。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,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。

  (1)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,面色蒼白、心慌、出冷汗、四肢發冷,噁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。

  (2)預防措施:空腹、過度疲勞患者忌刮;低血壓、低血糖、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。

  (3)急救措施:迅速讓患者平臥;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;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(重刮)、人中穴(棱角輕刮)、內關穴(重刮)、足三裏穴(重刮)、湧泉穴(重刮)。

  在刮痧的過程中和刮痧後應該注意些什麼呢?

  1.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,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。夏季刮痧時,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。

  2.刮痧出痧後6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。

  3.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,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。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-6天,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。

  4.刮痧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,並休息15-20分鐘。

    5.刮痧後可配合補充[酵素],可加速乳酸的代謝及快速提升體能。

上圖女仕為多年失眠症及月事紊亂病患者,刮痧後整個背部出現彌漫性瘀痧.
  
“出痧”會損害皮膚嗎?紅紅的皮膚何時能恢復正常膚色?  

“出痧”的皮膚紅紅的,看上去有點兒可怕。其實,不管怎麼紅,都不必擔心,因為這對皮膚是沒有損害的。紅斑顏色的深淺通常是病症輕重的反映。較重的病,“痧”就出得多,顏色也深,如果病情較輕,“痧”出得少些,顏色也較淺。一般情況下,皮膚上的“瘀血”會在3-5天內逐漸消退,遲一些也不會超過1周就會恢復正常,不僅不會損害皮膚,而且由於這種方法活血化瘀,加強了局部的血液迴圈,會使皮膚變得比原來還要健康、美麗。

刮痧雖然出血,但血管沒有被破壞,只是擠壓將細胞與細胞之間縫隙加大,將血管內的瘀血、病變、毒素由血管內向血管外跑,出血很少,痧色會因病變部位、病情輕重不同而各異,出痧後原有的疼痛減輕或消失,停止刮拭血管壁很快恢復正常。刮痧時各部位所出現的“痧”是滲出於血脈之外,存在於組織之間、皮膚之下的離經之血。

刮痧的工具有很多,使用哪一種最好呢?
  
如同刮痧法一樣,刮痧的用具也十分簡單、方便,只要是邊緣比較圓滑的東西,如梳子、溏瓷杯蓋子等,都可以用來刮痧。當然,如果長期使用或作為治療,還是用正規一些的刮痧板比較好。刮痧板選用天然水牛角為材料,對人體肌表無毒性刺激和化學不良反應。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種中藥,具有發散行氣,活血和潤養作用。砭石帶有能量場,可作為刮痧用具效果更佳。

泗濱砭石刮痧板
  
另外,刮痧之前,為了防止劃破皮膚,還要在皮膚表面塗一層潤滑劑,香油、沙拉油都可以用。當然,有條件的話,最好採用專門的“刮痧活血劑”。

如何提高刮痧的療效?


1、要用專用的刮痧板和刮痧乳、刮痧油。因為專用刮痧板的形狀是根據人體的解剖形態設計的,適合人體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的刮拭,達到應有的刺激強度。刮痧乳的潤滑性好,加之其中含有益於皮膚的中藥成分,可以保護皮膚,預防感染,提高療效。

2、正確掌握刮痧的方法和補瀉手法。體質強弱不同,病情輕重不同,發病時間長短不同,刮拭手法要有區別。

3、選取刮拭部位要正確,哪疼刮哪是民間刮痧的方法,只有根據不同的病症選取相應的經絡穴位,刮痧的效果才會顯著。

4、充分利用刮痧的診斷作用和防病作用,堅持保健刮痧,未病先防,提前治療,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。

注意:
1、刮痧療法對疼痛性疾病,感冒發熱,亞健康狀態,防病保健以及輕度臟腑功能失調有很好的療效。對於嚴重的臟腑功能失調、骨關節明顯變形等病症刮痧起輔助治療作用。
    
2、可以按照刮痧教材中各種病症的提示部位去刮拭,前提是明確疾病的診斷。特別是刮拭效果不明顯時,要請專業業內人仕診斷清楚,再刮痧治療。
    
3、重症、疑難病症應在專業業內人仕指導下刮痧。




上圖男仕為痛風症患者

刮痧後要注意哪些事項?
 
刮痧後注意事項一:刮痧使汗孔開泄,邪氣外排,要消耗體內部分的津液,故刮痧後飲溫水兩杯,休息一小時以上。

 刮痧後注意事項二:刮痧後不可吹電扇等有風的東西,以免邪風乘毛孔舒張入體。

 刮痧後注意事項三:刮痧後一定要避免風寒之邪侵襲,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,才能進行洗浴,一般約12小時左右。

  刮痧後注意事項四:對於某些複雜危重的病人,除用刮痧治療,更應配合其他諸如藥物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

拔火罐療法

上圖為抽真空拔罐療法與清血療法同步為病者進行治療
  
拔火罐與針灸一樣,也是一種物理療法,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。

 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,能促進血液迴圈,激發精氣,調理氣血,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。

 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,主要是點、線、面結合的問題,通過中醫的寒、熱、虛、實辨證,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。

  “拔火罐”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,俗稱“拔罐子”、“吸筒”,在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叫作“火罐氣”,《外科正宗》中又叫“拔筒法”。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,起初並不是使罐,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,罩在患部排吸膿血,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“角法”。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,是西元281~361年間,晉代葛洪著的《肘後方》。

  後來,牛角筒逐漸被竹罐、陶罐、玻璃罐所代替,治病範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、腰背肌肉勞損、頭痛、哮喘、腹痛、外傷淤血、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。

 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,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,形成負壓,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,造成充血現象,從而產生治療作用,中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。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、效果明顯,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,至今不衰,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。


疏通經絡
  
人體的經絡系統似網路,縱橫交錯,遍佈全身,內屬於臟腑,外絡於肢體,將人體內外、臟腑、肢節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,承擔者人體的五臟、六腑、四肢、百骸、五官、九竅的氣血運行、輸布、濡養、聯絡、調節的作用。若經絡氣血功能失調是疾病產生的又一重要原因。拔罐療法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、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的機制,通過對經絡、腧穴負壓吸拔作用,在經絡氣血凝滯或經脈空虛時,引導營衛之氣複來輸布,鼓動經脈氣血,濡養臟腑,溫煦皮毛;同時衰弱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,鼓舞正氣,加強驅除病邪之力,從而使經絡氣血恢復正常,疾病得以祛除。也就是說人體只有保持著陰陽平衡,氣血流暢,經脈相通,才能百病不生。經脈“不可不通”“脈道以通,氣血乃行。”臨床常用循經拔罐法、走罐法、刺絡(刺血)拔罐法等,均有明顯疏通經絡功能。

行氣活血
  
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,對於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。通過經絡,氣血對人體起推動、溫煦、濡養等重要的作用。人體的物質形體與精神活動都賴於氣血的作用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氣血偏勝偏衰導致體內陰陽失衡。陰陽失調,臟腑之氣與經絡之氣隨之發生泥亂。臟腑之氣與經絡之氣是構成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,又是推動和維持臟腑、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。影響氣血的運行,經絡之氣逆亂,營衛氣血的運行被阻,則發生痿痹等病。拔罐療法則從其穴前導之,或在對應之穴啟上,使所閉之穴感受到刺激,循經傳導,則所滯之氣血亦緩慢通過其穴,而複其流行,起到疏通經絡,行氣活血,調和營衛,增強體質的作用。寒者氣凝,瘀則氣滯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。由於寒、氣、血互為因果,從而形成氣滯血瘀之病變。拔罐通過“吸拔”、“溫通”作用,促進血液流動,人體氣血暢通,達到活血行氣的作用。

化瘀散結
  
血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病理產物,又是某些疾病的治病因素。淤血形成後,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,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,產生疼痛。出血或經脈瘀塞不通,以及產生“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”等不良後果。人體有了經絡的聯繫,使人體的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竅和筋骨皮肉有機聯成一體。而整體功能的維持則以五臟為中心,通過臟腑氣血、經絡並行調節,經絡暢通,氣血運行如常,臟腑功能正常,則生命活動正常。拔罐作用於肌表,通過對經絡、穴位或病變部位產生負壓吸引作用,使體表組織充血、瘀血、出血等變化,使經絡血活氣通,則瘀血化散,雍滯凝滯得以消除。經絡氣血暢通,五臟六腑得以濡養,鼓舞振奮人體氣血功能,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。


註1:以上的陳述只可作為輔助保健用途,嚴重病症者請尋求正統醫療醫治。
註2:以上臨床圖片全為盈康社內部客户真實個案,未得盈康社同意之下第三者不得覆印以上的圖文。


電話:21511763

 


更多資訊:

經絡養生:耳穴理療
經絡養生:<艾灸—抗衰老療法>
經絡養生:(刺絡療法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